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审务公开 > 审判动态

玩耍当有度,嬉闹须有节:一纸判决引导童年健康成长

时间: 2025-09-02 10:46 来源: 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

微信图片_2025-09-01_172534_633.png

“判决书里的每一句话,都说到了我们心坎上。它不仅还了我们公道,更给孩子上了关于责任的最好一课!”

近日,潜江市的陈某夫妇顶着39度的高温满怀激动地专程来到汉江中院,将一面鲜红的锦旗和一封手写感谢信送到了汉江中院民事审判一庭。锦旗上金色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承载着一个家庭对司法公正最质朴的敬意。一桩起因于小学生午休玩耍引发的意外伤害纠纷,在法官充满智慧与哲理的说理下圆满解决,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深度融合。

事件源于一场小学生间流行的“撞撞乐”游戏。学生刘某在游戏中一时兴起,做出了跳起冲撞和横向抬肘等动作,这些超出游戏合理范围的行为致使同学陈某睿受伤。陈某父母随后将刘某及所在学校诉至法院。

一审判决双方各承担50%责任,学校无责。陈某父母不服,提起上诉。

案件进入二审,承办法官高健敏锐地把握到案件背后的典型意义:如何界定孩童游戏中的过错边界?如何平衡校园安全与学生天性?判决没有停留于个案纠纷解决,而是深入阐述了司法应秉持的价值理念。

关于学生刘某承担何种责任部分,判决援引《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规定,并深刻指出:司法应区分合理风险自担与越界行为归责的界限。学生刘某虽是以游戏心态撞人,但其后续的跳撞与肘击显著增加了碰撞强度和风险,已超出十岁儿童应把握的安全界限。

承办法官认为:稚童成长的课堂,正是从正确认识过失、勇于弥补过错开始;每一个莽撞的冲动背后,都应当矗立着责任的界碑。判决书以富含哲理的语言引导青少年形成勇于担责的价值观,最终改判由刘某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高法官,这面锦旗代表我们全家的心意,”陈某夫妇在赠送锦旗时动情地说:“判决书我们读了一遍又一遍,里面每一句说理都让我们感动不已,甚至都能全文背诵了。”

这起案件通过说理在少年儿童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责任与担当的种子,让少年儿童在自由玩耍时也牢记责任底线。

关于学校是否承担责任部分,判决书进行了尤为深入的法理阐释。

判决书中论述道:“司法应当尊重教育规律,为教育赋能而非缚其手足,幼苗的茁壮成长需要合适的土壤,裁判者应当在秩序的刚性守护与活力的柔性涵养之间寻找理性的平衡点。对学校职责边界的设定,必须以是否尽到与其组织管理能力和事件具体情境相适应的“合理注意义务”与“谨慎管理义务”为标准,而非追求不可能实现的、全天候无死角的“绝对安全”乌托邦,否则将迫使学校取消课间活动,压缩学生成长空间,将学生长久禁锢于课桌方寸之间;或过度干预禁锢学生天性,剥夺其必要的运动放松和与同伴交往的自由,无异于为防范滴水之患而掘断活水之源,此乃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判决生效后,学校也专程致信,感谢判决精准把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立法精神,精准界定学校责任边界,为校园安全实践提供了清晰指引,既避免学校因过度追责而限制学生正常活动,合理保障了学生的自主成长空间;又充分体现法理与情理的协调,为学校安全管理实践提供了规范指引。

学校表示将严格遵循裁判要旨,完善安全教育机制,优化风险防控措施,同时保障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在法治轨道上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面锦旗,两封感谢信,背后是司法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对成长规律的尊重,更是法律语言真正抵达人心的动人诠释。这起案件通过精湛的法律论证和富有哲理的价值引导,实现了保护学生安全与呵护成长天性的平衡,彰显了司法裁判教育引导与规则确立的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