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在身边丨高健:扎根荆楚守公正 躬耕法苑润民心

他办理的案件并不是惊天动地的巨案,却关乎千家万户的冷暖;他手中的法槌敲响的不仅是判决,更是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守望。在江汉平原这片沃土上,有一位从齐鲁大地南下的法官,十六年如一日,将青春与智慧奉献给民事审判事业,他就是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高健——一位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以“定分止争”的司法智慧、以“润物无声”的调解艺术,赢得群众信赖与赞誉的“办案标兵”、“调解能手”。
以司法裁判为引领 做实定分止争
高健认为,司法裁判的价值不仅是实现个案定分止争,更要传递价值导向、引领社会风尚。尤其在未成年人保护、校园安全等社会关切领域,他总能透过案件表象,精准把握法理与情理的平衡点,让判决既彰显法律威严,又饱含人文关怀。

“法官不仅还了我们公道,更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责任与担当’的成长课!”近日,章晓明(化名)的父母再次走进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将一面写有“明辨是非护公正法理交融润人心”的锦旗和一份工整的手写感谢信,交到了该院民事审判第一庭高健法官手中。信纸不重,情谊却深,字字句句都是对一个判决的认可,更是对司法温暖的致谢。
这一切,源于2023年深秋那场意外。
顾小帅(化名)与章晓明本是某小学同班同学。这天,午间休息铃声刚落,两个孩子像往常一样在操场奔跑嬉戏,玩闹中,顾小帅与章晓明相撞——“咔嚓”一声,章晓明一颗门牙应声断裂。事发后,学校第一时间保存断牙、联系家长、陪同送医。
但赔偿事宜始终像一道裂痕,横亘在两个家庭之间。协商无果,章晓明的父母将顾小帅一家和学校一并诉至法院。
经一审法院审理认为,两个孩子相互游戏中受伤,过错相当,各担50%责任。
“我的孩子受了伤,怎么还要承担一半责任?”章晓明的母亲王女士怎么也想不通。她看着儿子再也不敢放肆大笑的模样,心里又疼又气,毅然向汉江中院提起上诉。
案件到了汉江中院法官高健手里,正值初冬。翻开卷宗,两个“虎头虎脑”男孩的照片让他不禁感叹:“校园无小事,化解纠纷的背后,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
阅卷期间,他先后走访当事人和学校。
一边是顾小帅的监护人坚持认为“孩子们只是闹着玩,谁也没想到会出事”;一边是王女士则拿出厚厚一叠医疗单据,声音哽咽:“孩子半夜疼得睡不着”;而学校方面,常态化开展安全教育、午休值班制度齐全,事后处置也及时得当。
看似“无解”的局面,却在一段模糊的监控视频里迎来转机。
二审期间,王女士送来一个U盘,里面存有40多段近7小时的学校监控视频。其中一段30分钟的视频,角度正对着操场,但拍摄点远在30米外,人影模糊、细节难辨。
“这能看出什么?”高健心里打鼓,但仍不愿放弃,在办公室反复查看这段视频。
突然,他按下空格——一个冲撞姿态出现在屏障上,结合其他角度监控佐证,画面中模糊的身影正是顾小帅冲向章晓明。紧接着,第二次、第三次……顾小帅一次次逼近,章晓明不断闪躲偶有回应,更像是一种下意识的防御。
“案件的真相是否存在其他可能?”高健心里泛起疑问,他明白,事实往往就隐藏在细节之中。
一遍遍播放,逐帧暂停放大,高健眼睛紧盯屏幕……
“找到了……”高健压抑住兴奋,将画面倒退几帧,又缓慢向前播放。
接下来的一帧,提供了一个更具决定性的视角:画面定格在章晓明转身抱肩的回撞后试图站稳的瞬间。就在他身体微微后仰,失去最佳平衡点时,旁边的顾小帅有一个隐蔽的预备动作——身体重心下沉,双臂后收。
下一帧,顾小帅肘部抬起;
再下一帧,撞击发生;
最后一帧,章晓明捂脸蹲下。
随后,值班老师闻讯赶到现场……
关键性的3秒钟真相,被高健从30分钟的模糊影像中剥离出来。
庭审时,高健请技术人员放慢播放。肘击的角度、防御的姿势、撞击的力度……一一定格分析。
“事发时两个孩子都已满10岁,应该能预判危险动作的可能后果。”高健语气平静,却字字清晰。
2025年7月,汉江中院作出二审改判:撤销一审判决,由顾小帅父母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若仅因受害者的一次合理回应就让其担责,不仅违背公平,更会让孩子误以为‘被欺负了不能还手’。”判决书中这段话,读哭了王女士,也让顾小帅父母沉默良久。
“谢谢法官叔叔。”章晓明终于不再低头,声音很轻,却满是光明。
“法律是公正的,我们服判。最重要的是让两孩子知道,承认错误、承担责任,才是真正的勇敢。”判决生效后,顾小帅一家主动履行赔偿义务,并郑重登门道歉。
一纸判决,不只定分止争,更修复了两个孩子的友谊,唤醒了两个家庭的理解。
![]() | ![]() |
事后,学校写来感谢信,认为法院判决精准把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立法精神,既明确责任边界,也呵护儿童成长,为校园安全管理提供了清晰合理的指引。
高健始终相信:“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有温度的桥梁。法官的职责,不只是结案,更是抵达——用司法的良心,让每个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
以真诚化解千结,用智慧实现多赢
“一纸判决虽能定分止争,但化解心结才能实现双赢。”这是高健在多年审判实践中总结出的心得,也是他常常与年轻干警共勉的话语。
2024年7月,高健收到一批上诉案件卷宗,其中一摞厚厚的材料格外引人注目,经验丰富的他当即意识到,这又是一起棘手的 “骨头案”。

这是一起围绕 80 万元征地补偿款展开的不当得利纠纷。案件当事人王婆婆经营着一家养殖合作社,因合作社场地被建设征地,获得政府发放的 80 万元补偿款。随后,合作社出具授权委托书,将这笔补偿款全额汇至王婆婆儿媳杨某的银行账户。
令人意外的是,时隔不久,王婆婆以合作社为原告,将儿子王某、儿媳杨某诉至法院,要求二人返还该笔 80 万元补偿款。一审法院经审理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后,合作社以案件遗漏主体为由提起上诉,申请追加王婆婆本人作为本案当事人。
“杨某是基于委托关系占有补偿款,何来不当得利?”“王婆婆自己经营的合作社,为何要追加自己为被告?”“王婆婆为什么出具赠与申明,要将 80 万元分别赠与两个孙子各 40 万元”…… 一连串疑问萦绕在高健法官心头,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案件背后的家庭隐情被慢慢揭开。
原来,王婆婆的儿子王某与他人发生婚外情,导致夫妻感情彻底破裂。为挽救濒临破碎的家庭,王婆婆主动提出将合作社的 80 万元补偿款交给儿媳杨某,用于二人夫妻共同生活。但破碎的感情难以修复,王某与杨某不仅坚持要离婚,还因这笔补偿款的归属多次发生激烈冲突,这才引发了后续的诉讼纠纷。
本案中,杨某占有款项源于明确的委托关系,合作社以不当得利主张权利显然不能支持。同时,王婆婆的身份具有双重性:既代表合作社履行职务,又与被告存在亲属关系。其出具赠与申明、提醒儿媳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显然不属于职务行为范畴,若以合作社提起诉讼,王婆婆必须作为当事人参加诉讼。考虑到本案发回重审或由合作社另行提起委托合同纠纷,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进一步激化家庭矛盾。
为从根本上化解纠纷,高健首先尝试做双方的婚姻劝和工作,希望能通过修复家庭关系平息争议,但王某与杨某均明确表示不愿继续维持婚姻关系,劝和工作未能成功。
见状,高健法官及时转变思路,结合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定,向各方当事人释法明理:案涉 80 万元补偿款虽源于合作社,但王婆婆的一系列行为已使款项与家庭财产产生关联,且双方已无和好可能,将该款项作为夫妻共同财产,在离婚时平均分割,是兼顾法理与情理的最优解决方案。经过高健法官耐心细致的沟通协调,各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共识,在这一处理方案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一场围绕 80 万元补偿款的家庭纠纷得以解决。

“民生案件无小事,每一起纠纷的背后都关乎家庭和睦与社会安宁。” 承办法官高健表示,处理此类涉及家庭关系的案件,既要坚守法律底线,又要兼顾人情事理,才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以脚步丈民情,用担当护营商
“法官不能只坐在法庭里办案,只有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沉淀真情。” 高健深知,司法责任不止于个案审判,更要延伸到法庭之外,用法治力量守护成长、护航发展。

“高法官,感谢您调解了我们的案件,这起案件的处理被省分行评为有效管控不良贷款典型案例,准备在全省推广!” 调解成功一起标的近1.5亿元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后,高健接到当事方某银行领导打来的电话。
因商品房销售状况不佳,中新房地产公司拖欠某银行借款本息近1.5亿元,银行诉至法院要求中新公司还款,并申请对该公司的银行存款、部分房地产及在建工程采取查封、冻结等保全措施。
当事人的合法请求法院应该支持,但若直接采取保全措施,将直接影响已售上百套房屋业主的合法权益,并导致该公司数百名农民工兄弟无法按时拿到工钱……如何处理既合法又合情?
“这起案件牵扯甚广,利益相关方众多,一判了之容易, 会引起更多新的纠纷,不能只追求结案,把矛盾往外推。”为寻找最佳“解题思路”,高健仔细查阅卷宗,先后5次赶赴中新公司在售楼盘、在建工地等地调查。
通过无数次仔细研究、反复考量,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出现在眼前——银行申请保全的目的在于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但这也将导致中新公司无法正常运转,甚至面临破产。如果换一种思路,让中新公司保留部分资金周转,该公司开发楼盘购买住房贷款也将在银行办理,既增加了银行的业务,也保障了公司的正常经营,经营所得又可以偿还借款…….这不是“双赢”吗?
按照上述思路,高健着手进行漫长的调解“持久战”。首先将工作重点放在银行,围绕呆账和死账的区别与该行负责人反复沟通,形成共识。之后又马不停蹄地与中新公司进行商谈,得到初步意向后,组织双方进入调解环节。
经过8次面对面调解,20余次电话交流,反复修改10余次调解方案,终于赶在春节前促成银行和中新公司达成一致意见。
凭借智慧和耐心,不仅使涉案企业经营“涉险过关”,机构的利益也实现最大化保障,同时还保护了上百套购房户的合法权益,为数百名建筑农民工保住了血汗钱,实现“一案四赢”。
在高健的法官生涯中,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矛盾和问题发生的最前沿。为了核实一位当事人的实际诉讼行为能力,他亲自走进精神病医院,与主治医生深入交流;为了准确查清丧葬费用的具体支出情况,他不避忌讳,走访火葬场核实票据和清单;为了充分保障刑事案件服刑人员的合法民事辩论权利,他带着国徽,将法庭直接开进了监狱的高墙之内……在他看来,“法官的裁判要接地气、有温度,就必须让脚下沾满基层的泥土,只有这样,心中才能沉淀下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健就是这样,在平凡的审判岗位上,用一个个充满智慧和温度的判决,一次次耐心细致的调解,一趟趟不辞辛劳的走访,生动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法官的初心与使命、忠诚与担当。他就像江汉平原上一棵挺拔的树,深深扎根于法治的沃土,默默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宁与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