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学园地 > 审判研讨

东部归来思发展

时间: 2006-12-13 09:41
    为开阔视野、学习先进、促进工作,努力实现院党组提出的“争创全省优秀法院、全国先进法院”目标,2006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由覃文萍院长带队,与副院长樊启城及办公室、政治部、立案庭负责人一行五人,赴上海、山东四个法院进行了学习考察。在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中,考察组围绕法院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法院文化建设等课题,先后学习考察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山东省东营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金桥人民法庭的成功做法。考察中,考察组先后实地参观了上述法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上述法院的院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和探讨。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深受启发,收获很大,同时也引起了我们一系列的深刻反思。

    一、东部法院建设直击

    (一)信息化建设使法院工作如虎添翼

通过对上海、山东四个法院的学习考察,考察组一行体会最深的是这些法院信息化建设水平。法院的各项工作均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调度、管理、评估、考核,展现了现代化人民法院的特征和风貌。以上四个法院的信息化建设,集中体现了六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观念新。我们所接触到的四个法院的领导,对信息化建设都津津乐道。如东营市中级法院领导所讲的“过去用人管人,管人者受气;现在用软件管人,被管者服气”。利用软件对审判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所体现的现代管理理念,使考察组深受启发。

    二是规划细。四个法院开展信息化建设均有周密而科学的规划。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与软件公司长期合作,公司长期派驻工作人员在该院,根据一个时期的需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及时开发、更新各种软件,为管理工作服务。青岛中院制定了“十一五”信息化建设规划,有步骤地进行软件开发,通过应用不断完善。

    三是起点高。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建成了上海市党政机关中的第一栋智能化大楼,是全上海八座智能化大楼中的其中一座。东营市中级法院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执行工作管理系统。

    四是投入大。①资金投入。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办公楼每平方米投入1000元进行信息化建设,法官400余人,各式电脑近800台。近年来,为信息化建设累计投入近亿元。其它几个法院投入也一般都在3-5千万元。②人员投入。上海市二中院专门成立了技术科,有工作人员十多人。青岛中院设立了信息中心,工作人员多达八人。东营中院干警人数不过一百来人,也有三人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工作。

    五是应用广。上述几个法院,信息化手段几乎覆盖了法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各个环节。实现了审判管理网络化,庭审活动科技化,人事管理数字化,机关办公无纸化。从审判管理方面看,有收结案情况实时统计、审限预警信息、上诉案件发回改判信息、案件申诉和信访信息、庭审直播等。从政务管理方面看,上海市第二中级法院内部网设置了几十个实用栏目。如“互联网新闻下载栏目”,解决了办公室按规定对外部网进行物理隔断后,干警了解国内外要闻的需求问题;“我的建议栏目”是法官们为全院工作提出建议的平台,该院每年评选优秀建议奖,从而调动干警关心法院建设的积极性。此外还设置了发布干警生日贺词、机关食堂网点菜、网上报修等服务栏目。东营中院运用信息化手段每日一条名人名言,有效地传播了法律文化,营造了法制文明的氛围。

    六是作用显。上述法院的信息化建设不是摆摆样子,故作姿态,而是实实在在地发挥了作用,而且作用十分明显。主要体现在:一是改善了管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效能。如庭审质量评议,评审人员并不一定到现场,而只需在办公室点击鼠标即可达到评议目的,被评人对评审结果有异议可以回放录像。二是增加了沟通渠道,打开了信息瓶颈。无论是上情下达,还是意见建议,通过网络沟通与传统做法相比更加便捷。三是节约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无纸化办公方式,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精细化管理使法院工作成绩斐然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我们考察的四个法院从人平工作量上看,每年都审理百余件甚至数百件案件,审判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四个法院先后都步入全国先进法院的行列,其中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精细化管理,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职责明晰,制度完善。四个法院对法院工作的每个职能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都制定了比较细致的工作规范,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监督。如上海二中院共制定各项制度119项,实现了以制度管人管事。东营中院制定各项制度180余项,其“无缝隙”管理的经验在《人民日报》登载,且其管理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认证。

    二是绩效管理,分层考核。主要体现在考核目标的制定、实施和考核结果的运用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职及其他待遇挂钩。四个法院都实行了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重点的考核办法,对院内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干警都制定了翔实的考核细则,由于四个法院的信息化程度都非常高,各部门用以考核的各项指标、数据都能够及时地通过内部网络传输到考核机构,考核机构据此进行考核评分,并通过内部网对月考核或季度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做到了考核经常化,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三是以人为本,柔性管理。他们颇有特色的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对内部的干部管理,体现了“柔性”管理的现代管理理念,对每个干警尽可能给予体贴与照顾;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司法为民的宗旨。如四个法院均在立案大厅设立了导诉台、首问责任岗,为当事人准备了书写诉讼文书的笔、纸及桌椅、当事人休息室等。注重调解室、审判庭的特色化建设,进出法院的当事人虽络绎不绝,但井然有序、气氛和谐。

    (三)法文化建设使法官风貌焕然一新

    这次考察的四个法院,堪称当前全国法院现代化建设的典范。四个法院都以自身独特的法院文化作为推进工作的核心动力。在构件法院文化的途径上,他们有四个方面的共同点: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体现公正与效率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着力表达法官作为“文官”的文明素养。如东营中院的法官书屋、法官沙龙、浦东法院的法官论坛等一点一滴的法文化元素,从硬件上营造出了法院文化的氛围。二是注重法律精神的培植,以法的精神确立院训。如上海市浦东新区法院将“公平、正义、无私、无畏”作为院训;东营中院以“公平、公开、公正、公信”作为院训。三是重视人才培养,靠人才兴院,人才强院。四是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注重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工作。五是文化活动开展频繁。四个法院都开辟了文化活动场所,每年对文化活动都有具体的规划,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从而丰富了法官文化生活,丰富了法院文化的内涵。

    二、对与东部法院建设差距的反思

    通过实地考察上述四个东部法院,结合我院工作的现状,我们切实体会到了与之存在的差距: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审判综合楼、信息化建设,我们才刚刚起步。二是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上述四个法院已经实行了信息化管理,而我们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迄今尚不具备现代化管理的条件。三是制度建设存在差距,尤其是在制度设立的系统性方面不足。四是法院文化的培育和提炼不够。

    三、机遇与希望

    学习考察先进的目的在于找出差距,借鉴先进法院的成功经验促进自身工作。通过学习考察先进法院,我们深受启发,我院目前正处于建设的起步阶段,是发展的一个重要机遇,要争创“全省优秀法院、全国先进法院”,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观念要创新。“思路决定出路”,要有敢想的勇气和擅干的谋略,尤其要抓住我们正在兴建审判综合楼的契机,做好规划,适当超前,加大投入,打好基础,分步实施,为实现管理现代化提供保障。

    二是建设要抓紧。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是管理上层次、审判上质量、工作上台阶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在保证高质量的情况下确保高效率地完成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任务。

    三要努力创特色。山东省东营中级法院辖区仅有180余万人口,案件数量并不太多,但他们靠法院现代化建设、靠精细化的管理,争得了“全国先进法院”的殊荣。我们汉江中院与全省其他兄弟法院相比,管理体制特殊,干警整体素质较高,经费保障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刚刚开始,且多年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方法,有我们自身的许多优势。要实现争创“全省优秀法院、全国先进法院”的目标,必须立足自身,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创特色、创“品牌”。

    四是管理要科学。坚持以审判工作为中心,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制度创新和制度落实,尤其是要坚持执行和完善岗位目标责任制,科学合理地制定目标,实行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加大考核力度,以此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干部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五是文化重积累。正在兴建的审判综合楼可以力求体现法文化精神,应当有计划地多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法学研讨等活动,通过这些载体不断积累,提炼出具有汉江中院特色的法院文化。通过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使干警自觉遵守法官行为规范,把制度的外在强制化作干警内在的自觉行动。

    六是学习要先行。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法院,硬件投入固然重要,但提高全员素质,以适应工作特别是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更重要。具体地说,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干警,人人都应具备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否则信息化建设将无法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我们相信,只要把握机遇,并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及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法院文化建设的力度,我院各项工作必将呈现质的飞跃,从而实现院党组提出的“五抓五无两争创”的工作目标,使我院跻身全国先进法院的行列。

第1页  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