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教育整顿·先进典型丨张茂:不惧时代考验 争做司法铁兵

时间: 2021-11-22 09:33 来源: 汉江中级人民法院


张茂,男,汉族,1988年12月出生,湖北省天门市人,2011年10月参加工作,200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合肥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现任汉江中院办公室副主任。

该同志于2014年9月进入汉江中院工作,历任办公室科员、民二庭书记员、法官助理、办公室副主任。在民二庭工作期间,他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积极协助法官办理各类案件,高质量起草各类法律文书,同时还承担内勤、外出送达、整卷等各项工作任务。2019年4月,该同志服从院党组安排,由民二庭法官助理岗位调整至办公室岗位,具体负责综合文稿及调研信息宣传等工作,在办公室工作期间,他抱定“板凳需坐十年冷”的决心,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沉下心来,勤学勤思勤练,保质保量完成了各类大型文稿的起草工作,受到领导好评。

他听从指挥、服从安排,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顶得上来”。他迎着困难上、奔着问题去,在完成院办公室和队伍教育整顿期间的文字材料服务保障等标准高、要求严、时限紧的工作上“拼得出来”。他找准定位、立足岗位,勤恳履职、加压奋进,圆满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因工作表现突出,该同志多次受到省法院、汉江中院表彰,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个人二等功各1次。2021年,获得“全国法院先进个人”提名。在第二批法院队伍教育整顿期间,被推选为汉江中院机关“先进典型”。

 

不惧时代考验  争做司法铁兵

讲述人:张茂      

感谢大家给予我这么大的荣誉,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的思想和工作情况。

1.jpg

印庭长和尹波同志介绍了自己的先进事迹。我听了很受感动和教育。我们汉江中院是一个优秀的集体,各位领导和同事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大家有的来自中原故地,有的来自革命老区,有的是大山的后代,有的是大海的儿女。还有一些和我一样生于江汉平原,长于江汉平原,并将长期扎根于江汉平原。把我们这么多不同的个体凝聚在一起的,是汉江中院,是司法事业,是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

一、“看得明白”

当前,全省第二批法院队伍教育整顿正在严肃认真地进行中。院党组号召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争做新时代的司法铁兵。我常常在想,如果说我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地方,那么,第一件就是,我和大家一样,拥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法治信仰。

2.jpg

这种信仰和信念是根深蒂固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听村里的老人们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我走出乡村,进入大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城市的好不仅在于街道的宽阔、楼房的高大,更在于如果某个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大可不用提着几篮子鸡蛋到村长家寻求帮助,因为还有法律可以为他主持公道。特别是近十年的法院工作经历,近十年来所接受的政治思想教育,让我在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念。我由衷地相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我们就一定能够成就远大的前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在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看得明白”,是院党组和同事们教给我的最重要的一课,也是我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法院干警,所经受住的第一道考验。

 

二、“顶得上来”

我所经受的第二道考验是能不能够“顶得上来”。

作为一名法治的忠实信仰者,在参加工作之初,我也满怀憧憬地构想过自己的人生道路。但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一踏进法院大门,就加入到办公室,与文字材料和综合后勤工作打起了交道。

3.jpg

来到汉江中院后,在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下,我获得了一次宝贵的机会,得以到民二庭学习锻炼。在民二庭的近三年时间,是弥足珍贵的。因为直接投身到办案一线,我对法院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有了对司法工作的亲身经历,我真真正正地成为了一名“法律人”。

我还记得,当时我向执行部门的同事们学习,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用两到三年时间基本解决阅卷难”。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记笔录的功夫有了较大的提升,时常收到当事人和代理律师的好评。我所帮助起草的法律文书,也因为比较注重说理,讲求理法兼融,受到了同事的肯定。特别是在同群众打交道、做群众工作能力方面,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在一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二审案件中,我在承办法官的指导下,组织双方当事人对60多处施工争议进行了逐项比对核实,通过近4个小时的努力,促成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有效避免了案件进入鉴定程序而增加当事人讼累。在一次外出送达的过程中,我们张贴在村委会公告栏上的送达公告,被当事人的岳父彭大爷撕了下来。得知这一情况后,我和书记员立即前往彭大爷家中,一方面向他声明了法律的严肃性,一方面对他进行了耐心的释法明理,最终彭大爷爽快地答应帮助法院通知他的女儿女婿去开庭。这些虽然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给了我莫大的鼓舞。

2019年4月,我接到了回办公室工作的命令。实事求是地讲,当时,我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给自己定的目标还没有完全达成;一方面也担心离开文字材料岗位两三年,自己还顶不顶得上去?好在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指导,给我吃下了“定心丸”。雷锋同志说得好,我们都是“革命的一块砖”,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是第一位的。这几年来,工作虽然按部就班,但总算平平稳稳,没有给单位拖后腿。

 

三、“坐得下来”

我所经受的第三道考验是能不能够“坐得下来”。

这也是从事文字材料工作,所面临的最寻常的考验。文字材料岗位的“坐得下来”与业务庭是不一样的。庭里的“坐得下来”到底还是热闹的。阅卷乏了,可以拣一个法律问题和大家探讨探讨;写文书的思路断了,可以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成外出送达或接待来访,换一个环境,理一理思绪。即使是正在担任法庭记录的书记员,虽然身子不能离开座位,手不能离开键盘,但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信息也是十分丰富的,不会显得那么单调乏味。

4.jpg

办公室的“坐得下来”则清冷了许多。文字材料工作有太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即使遇到了几个同行,想要“一诉衷肠”,也常常遭遇“大音希声”的尴尬。在文字材料岗位上,往往难以与大家共进步,更多的只能同自己争短长,缺少了很多分享的快乐。听见大家讲的好句子,就连忙记下来,看到好的文章,就反反复复研读,笔记抄了一本又一本,手机上的备忘录也记了一条又一条。很多时候,半夜从床上爬起来,就为了把脑海中闪过的一两句得体的话记下来,以便让写出来的材料更出彩。“面壁十年图破壁”,可能这就是文字材料工作者的自我修炼。

 

四、“拼得出来”

我所经受的第四道考验是能不能够“拼得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大变局使我们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良机,也向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发出了迎着困难上、奔着问题去,“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动员令。

5.jpg

新冠肺炎疫情封控期间,我积极响应院党组的号召,投身到下沉抗疫的斗争中。一天上午,我们接到群众反映,所值守的小区内有一租户自称有高烧不退迹象,自行服药后也没有明显好转。当时,疫情来势汹汹,周边的居民都非常紧张。按照规定,社区必须安排人上门排查。看到社区工作人员有心理负担,带班的伍庭长和我毫不犹豫地冲在了前面,以实际行动兑现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庄严承诺。

6.jpg7.jpg

近几个月来,我们不仅要完成办公室的日常文字材料工作,还要做好教育整顿的文字材料服务保障。有时真有一种“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的感觉。工作标准高,要求严,时限又特别紧,突然一纸传真“飞”过来,让人措手不及。这段时间以来,我的家属每天都会问我一句“今天加不加班”,刚开始是早上问,后来是中午问,现在改成了下午下班后问。不仅“5+2”“白+黑”成了常态,还经常面临时间不够用的“危险”。这让我不免想起前些年和天门法院的上挂干部唐文一起外出送达的情景。当时,为了抢在写字楼关门前把被告公司的营业场所找出来,我和他舍弃电梯的便利,两步并做一步搜索完27个楼层。虽然,越到后面越觉得吃劲,但总有一种“胜利就在前方”的信念支撑着自己。

 

五、“退得下来”

我所经受的第五道考验是能不能够“退得下来”。

8.jpg

这里的“退的下来”有着特殊的含义,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能不能从自己的“运动惯性”中退下来。文字材料工作是非常磨练人的心性的,如果不注意平衡,时间长了就会产生一些“后遗症”。据我观察,有的“后遗症”是“迂”——说话做事不接地气;有的后遗症是“犟”——听不进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这里要特别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包容、指导、批评和帮助,让我得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始终保持“空杯心态”,及时校准偏差。

第二层含义是,能不能从自己的“个人考量”中退下来。我们虽然怀抱着崇高的理想,从事着伟大的事业,但吃的是下锅的米,走的是人间的道,有时难免会有“某某同学如何如何,我如何如何”等类似的想法。每当这样的想法冒出来,我总会拿苏轼的《定风波》警醒自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平淡是福,廉洁是福。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拿群众一分一文,守住了纪律红线、法律底线。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发掘出特别亮眼的事迹。这些年来,我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都是分内之事、应尽职责。我深知是单位给了我发展进步的空间,是领导和同事们给了我成长锻炼的机会。我们分享的是大家的功劳、集体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