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领·青年说 | 邵晨:以榜样之炬 燃司法初心
在集中教育整治活动深入推进的关键阶段,湖北省优秀法官刘杨萍的先进事迹如同一股暖流,浸润着每一位司法工作者的心田。作为立案庭的党员法官助理,我在反复学习她的事迹中,不仅看到了一名人民法官对法治事业的赤诚坚守,更找到了自身在司法道路上砥砺前行的精神坐标,内心的触动与思考远超文字所能承载。
“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的铁案”,刘杨萍法官30余年扎根一线,用“零错案、零信访”的实绩诠释了这句话的重量。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司法工作的核心在于“守正”——守住法律的底线,守牢正义的防线。作为党员,这份“守正”更要融入党性修养:在协助办理案件时,不能满足于“完成流程”,而要像刘杨萍法官那样,多问一句“法律适用是否精准”“当事人诉求是否真的厘清”;在参与司法服务时,不能停留于“按章办事”,而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标尺,让每一次沟通、每一份回复都带着司法的温度。这种“守正”,正是集中教育整治活动要求我们筑牢的思想根基。
刘杨萍法官始终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铭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份司法为民的情怀,对身处立案庭的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立案庭是法院连接群众的“第一扇窗”,当事人带着困惑与期盼而来,我们的态度、效率,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司法公正的第一印象。过去面对复杂情况时,我偶尔会因流程繁琐而心生急躁,但学习刘杨萍法官耐心倾听群众诉求、细致化解矛盾的事迹后,我开始调整心态:面对不理解法律规定的当事人,多花几分钟掰开揉碎解释;遇到情绪激动的群众,先递一杯水、说一句共情的话,再讲法律、谈流程。渐渐地我发现,当我们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许多看似棘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正是司法为民最朴素的实践,也是集中教育整治活动要求我们践行的根本宗旨。
廉洁自律是刘杨萍法官职业生涯的鲜明底色,她拒绝人情干扰、坚守办案底线,为每一位司法干警敲响了警钟。作为党员法官助理,我们虽不直接审理案件,但身处司法环节中,同样面临着“人情关”“利益关”的考验。集中教育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廉洁不是“被动遵守”,而是“主动坚守”: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对任何可能影响公正的请托坚决说“不”;在与当事人接触时,始终保持距离、恪守底线,不拿群众一分一毫、不占一丝一毫便宜。只有守住廉洁的“底线”,才能挺起司法的“脊梁”,才能让群众真正信服司法公正。
刘杨萍法官的事迹,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榜样传说”,而是可学可做的“行动指南”。作为新时代司法队伍中的一员,我将以她为镜,在集中教育整治活动中不断校准思想航向、提升业务能力:把对法治的信仰融入每一项工作,把司法为民的初心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把廉洁自律的要求刻进每一次选择。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以榜样为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践行使命,用实际行动为司法事业添砖加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