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 本院要闻

汉江中院法官高健在省法院五四青年干警代表座谈会上畅谈“科技赋能司法创新”

时间: 2025-05-06 10:37 来源: 湖北省汉江中级人民法院

图片

4月28日,省法院召开青年干警代表座谈会,围绕“科技赋能司法创新 五四精神薪火相传”主题,开展研讨交流。汉江中院民一庭员额法官高健作为参会的5名青年干警代表之一,围绕科技赋能司法创新作交流发言。

会议宣读关于湖北省法院首届司法辅助技能大比武比赛结果的通报,汉江中院民二庭书记员肖恬妮在语音转写项目获奖。

图片 

高健  汉江中院民一庭  员额法官 

大家下午好,我是汉江中院民一庭法官高健。非常荣幸能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刚刚聆听了前面几位同仁的展演汇报,感到由衷的敬佩,自身也受益匪浅。下面我想从办案法官的角度,就新技术在法院未来的应用谈几点感想。

我们要张开双臂拥抱新技术。在数字时代浪潮下,新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司法审判模式。一方面,传统的审判模式中,法官面对的是当事人,是代理律师。现在,还要面对DeepSeek等“AI律师”,这些AI软件大多基于互联网上的素材,有专家、学者的观点,也有律师发表的看法,有的甚至会编一些法条,当事人将AI软件给出的五花八门答案作为依据,法官也不得不对此作出正面回应,这是法官面临的新挑战。另一方面,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新挑战,也有新机遇。通过新技术赋能,法官能够突破传统工作模式局限,实现从立审执行全流程的智能化,高效化。有助于提升司法公正与效率,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法官的职业尊荣感。

我们要做到新技术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构建“一网通办”的智慧法院生态。未来,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构建一个立审执一体的智慧法院生态。当前,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广泛运用于庭审记录;类案检索基于人工智能算法,能够快速检索类案;智能文书生成系统也逐渐崭露头角。但,智能化程度还不能够满足数字时代法官的办案需求。比如:互联网审判曾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现在我很少用。那要从我曾经审理的一件离婚案件说起,双方当事人都在外地,为了便于参加诉讼我们选择互联网庭审,三个法官身着法袍正襟危坐在审判台,面对对空荡荡的审判庭,然而屏幕前参加庭审的当事人一方在户外钓鱼,一方则在跟团旅游......这种庭审当事人和法官都缺乏现场庭审的亲历性,司法审判的仪式感以及法庭的威严更无从体现。我始终认为“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未来设立AI共享法庭,当事人可选择到就近的AI法庭参加庭审,利用先进的AI技术,让当事人感受到身临其境的庭审现场。

未来,加快数字法院、互联网庭审、电子送达、案例库、法答网、类案检索、文书纠错等平台的整合,打破信息壁垒,利用新技术构建“一网运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办案新格局。不久的将来,将实现大数据分析找人,把要素式诉状、答辩状、证据、庭审笔录、庭审视频导入系统后,法官对证据分析、事实查明、本院认为、判决结果等每个节点要审核纠偏,比如法官对证据采信与AI给出的建议不一致时法官手动调整后即可生成不同的事实认定,最终生成能够让法官接受的法律文书,随即自动送达,同步生成电子卷宗的办案新模式。

我们要强化法官主体意识,对新技术依靠而不依赖。科技赋能,新技术辅助法官办案。部分媒体过分夸大人工智能的作用,甚至宣传的所谓“AI法官”,我是不赞同的。我认为作出司法裁判和承担责任的只能是人类法官,对于价值判断,法律温情的体现,做到“三个效果”的统一,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充其量可以将其称之为“AI助理”。同时,新技术的运用将对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带来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制度的约束,新技术更有可能成为“洪水猛兽”。在此我建议,在开发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时,同步启动相关配套制度的研究。


图片

肖恬妮  汉江中院民二庭 书记员 

我很荣幸能在AI大比武语音转写项目获奖。

在此,我想谈一谈我对AI的理解。AI与我们共同成长,最早认识AI,是初中英语课本中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当时这个词只是在脑海中留下一个不深不浅的印象。数载过后,小爱同学风靡一时,它的智能化让我初步认识到AI的强大力量。蛇年春晚上,宇树科技公司的机器人在舞台上扭起了秧歌;同时,deepseek横空出世,用美国AI巨头成本的几十分之一就做出了国运级别的国产大模型,微软、Meta等公司争相学习。它的创始人梁文锋将deepseek开源,恰好印证“科技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服务于每一个人”。时至今日,当科技服务于各行各业,这不仅是对传统司法实践的挑战,也是发展法治现代化的机遇。

这次的AI大比武,我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水分,获益良多;像春日万物竞生的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挑战自我。正如动员大会上领导所讲,这次活动旨在激发青年干警终身学习的内生动力,促使我们不断自我提升,变成更好的自己。工作中的案牍劳形、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让我们学习的内驱力不断被侵蚀,所以我深知内驱力的获得难能可贵。十分感激省法院党组搭建的竞技平台,使我们不断向内求索,深入学习;投身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挖掘自身潜能。

刚拿到比赛项目时我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中我请教deepseek,我在它的建议下选择“讯飞听见”进行比赛,确定AI工具后,我多次用模拟法庭录音进行训练。由于讯飞听见不支持实时校对与编辑,且最开始我的操作不熟练,导致我的校对速度无法跟上AI转写速度,每当我校对完一处错误后,转写文本已经走了十万八千里。通过不断练习,尝试人工操作与AI运行的熟练配合,最终在比赛中取得了一个较好的成绩。然而,AI自身功能的欠缺在庭审智能化中的局限性是始终存在的,需要科技不断创新来创造出更优质的AI工具。

AI工具的推陈出新,科技不断创新,对人类工作和生活有所裨益,但是AI始终无法替代人类。备赛之初,我以为选对AI工具就可以解放双手,但是训练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挫败、困惑和焦虑。事实上,还是需要利用人类的控制辨认能力与它相互配合。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AI会更加的智能化,然而人类的智慧依然无法取代,AI不会替代人类,而是始终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工作和生活。

本次竞赛是一个新的起跑线,青年干警在奔跑中形成新的风景线;也是一个实验室,孕育着科技创新的细胞,让我们永葆对法律的严谨和对科技创新的敬畏,深耕“司法+AI”的融合之道,推动司法智能化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