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 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法院介绍 > 基层法院

天门市简介

时间: 2013-06-06 21:37

   

天门,古称竟陵,意为陵之竟也1726年(清雍正四年)更名为天门。从秦始置县算起,天门已有2000多年历史。19878月撤县建市,199410月批准为省直辖副地级市。天门市是武汉城市圈主要城市,省级卫生城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抵大洪山,与荆门孝感接壤;南依汉水,与潜江仙桃为邻。天门拥有江汉地区最大的商业中心,高层建筑数目位居江汉地区首位,农业仍是天门的支柱产业。有5条省道在天门城区交汇,318国道紧邻、两条高速公路横跨市境,沪汉蓉高速铁路在天门城区以南设站天门南站2012年天门市国民生产总值336.1亿元人民币,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天门是中国重要的商品棉生产基地,棉花连续15年总产量过百万担,长期居全国县市之首,全国大约每100人中就有一人穿着天门棉花生产的布料,被誉为中国棉都

地理位置

湖北天门市地处中腹地江汉平原,东邻汉川市、应城市,南邻仙桃市潜江市,北邻京山县、钟祥市,西

沙洋县。地理位置优越,东接武汉,西通荆宜,位于武汉与湖北省第二大城市宜昌的中点,南濒汉江黄金水道,北枕三峡过境铁路。紧衔107、318国道,沪蓉、沪渝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复线(随岳高速)纵贯市境南北。全市国土面积2622平方公里。天门市境北部为大洪山,余脉龙尾山--太子山形如龙势,襄河(汉江)自西北而下,向东流出,与东、南诸水和湖泊环绕,呈龙拱虎卫之势。

城市特色

侨乡

天门市是中国内地著名侨乡,湖北省的重点侨乡。天门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同胞有78,000多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有归侨500多人,侨、港、澳眷属82,000多人。

天门华侨出国始于18世纪末,先后经历了北上(欧洲)时期、南下(东南亚)时期和新移民时期等几个阶段。

文化之乡

天门市是享有盛誉的文化之乡。世界文化名人“茶圣”陆羽、 唐代诗人皮日休、明代竟陵派文学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和清代状元蒋立镛诞生于此。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天门共为国家输送大学生超过10万人,被誉为全国的“状元之乡”。名胜古迹遍天门。境内有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末期城址――石家河古城遗址,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跨越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两个时期,保存完好、气势宏伟。

始建于南朝的著名佛寺——白龙寺,有纪念陆羽的陆羽亭文学泉古雁桥,有凭吊钟惺、谭元春的钟惺墓、谭元春墓,还有景色秀丽的东湖、西湖风景区。

中国棉都

天门棉花,堪称一绝。

论产量,全国最高。持续15年总产量过百万担,长期居全国县市之首,累计为国家贡献200余万吨棉花,全国差不多每100人中就有一人穿着天门棉花生产的布料。

论质量,棉中极品。品种优良,色白、绒足、纤维长、质地柔软,集棉花全部优质指标于一身。国家农业部原部长陈耀邦在其报告中称赞,“湖北天门,百里棉海,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基地”。

天门素有“棉乡”美称,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棉花质量好、产量高,两次全国棉花生产现场会在这里召开。做强做大棉花产业、纺织产业,一直是百万天门人的梦想。

2012年8月,省委书记李鸿忠中国(天门)棉花交易中心建设工地考察时指出,希望天门充分发挥棉乡优势,着力打造“中国棉都”。

经济概况

天门市1976年棉花总产首次超过百万担,成为全国第一个皮棉总产超百万担的县,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门经济发展经历了逐步复苏、全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四个阶段。1978年底,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只有3.3亿元。“六五”时期,天门经济步入复苏阶段,期末全市GDP达到8.1亿元,年均递增15.0%;“七五”时期我县经济步入全面发展阶段,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9亿元,年均递增15.9%;“八五”时期天门经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0.7亿元,年均递增16.6%;1992年至1996年,天门综合实力连续五年居全省县(市)第二名,并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居第93名;“九五”时期是天门经济稳步发展的时期,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62.0亿元,年均递增7.6%;“十五”时期,是天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时期,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02.1亿元,年均递增10.8%;“十一五”时期,是天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期末实现生产总值219.5亿元,增长14.8%;“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抢抓战略性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两型”社会的重要时期。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4.5亿元,同比增长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6.1亿元,同比增长37.2%,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7.1亿元,同比增长37.3%(2011年由于国家统计局方法制度调整,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调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及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7.4亿元,同比增长2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9亿元,同比增长4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亿元,同比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86元,同比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407元,同比增长19.3%;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我市再次入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百强、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